Deter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Ecological Level in Changling County

Wei-meng KAI, Xiu-juan LIANG, Chang-lai XIAO, Zhi-wei QI, Lu JIA

PDF(3563 KB)
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 2022 ›› (1) : 32-38.

Deter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Ecological Level in Changling County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Abstract

In order to determine and analyze the groundwater ecological level in Changling County, a total of Landsat 8 series remote sensing images from 2013 to 2017, buried depth data of 51 groundwater observation wells and 47 phreatic salinity detection data in 2017 are collected.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groundwater level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study area from 2013 to 2017 are determined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ENVI)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ratio (FVC)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undwater depth and diving salinity, the appropriate growth of vegetation in the study area of diving level and diving salinity water is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13 to 2017 in the average groundwater level and vegetation cover degree decline year by year, the study area northwest shallow depth of groundwater, vegetation cover degree better;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the groundwater depth is larger and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degree is poor. When the depth of local groundwater is 3.3~4.5 m and the phreatic salinity is less than 0.85 g/L, the ecological water level and phreatic salinity are suitable for vegetation growth in the study area. When the depth of local water is less than 3m, soil salinization occurs in the surface soil near the lake marsh. When the depth of local water was greater than 8.4m, the phenomenon of soil desertification appeared in some areas of central China.

Key words

vegetation coverage ratio / groundwater depth / grid analysis / groundwater ecological water level / phreatic salinity

Cite this article

Download Citations
Wei-meng KAI , Xiu-juan LIANG , Chang-lai XIAO , Zhi-wei QI , Lu JIA. Deter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Ecological Level in Changling County. 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2022, 0(1): 32-38

0 引 言

地下水是水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12。地下水水位的变化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植被退化等3。因此,适当的地下水位(潜水位)是维护植被群落稳定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生态与地下水水位息息相关4
许多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地下水生态水位的研究5-7。常见的确定地下水生态水位的方法主要包括生态调查统计与分析、模型计算分析、和遥感统计分析3类8(见表1)。生态调查统计与分析为最为常用的方法,通过样方调查等生态学方法获取植被的盖度、多度、频率等信息,利用统计的手段定量分析植被参数与地下水位埋深间的关系。其最直接的方法是采用实地样方调查的各物种出现频率或植被覆盖统计结果,建立与水位埋深的关系曲线9;程艳10等通过样方调查获取的研究区植被覆盖信息,结合高斯模型将植被特征值和地下水埋深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出适宜植被生长的生态水位;张二勇11等采用植被分析图分析法统计分析地下水开发后生态植被出现演替的临界水位。生态调查统计与分析方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直观、适用性强,但野外调查费时费力,成本较高且精度较低。
Tab.1 Comparison of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groundwater ecological level

表1 地下水生态水位的确定方法比较

方法分类 关键参数 确定方法 应用流域 优点 缺点
生态调查统计与分析 植被盖度、频度、地下水埋深 ①植被分析图分析法 额济纳旗、塔里木河流域、鄂尔多斯 方法简单、直观、适用性强 成本较高、精度较低
②高斯模型法
模型计算分析 植被指数、地下水埋深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 ①构建模型计算地下水位与植被参数 黑河流域、西辽河流域、科尔沁草原 可分析多种时空尺度的生态水文过程、预测趋势 所需数据较为庞大,参数多,计算过程复杂
②统计地下水位与植被生态间的定量关系
③毛管水上升高度理论公式
遥感统计分析 植被指数、地下水埋深 基于遥感数据统计植被指数与地下水位间的定量关系 银川平原、内蒙古中西部 适用于大尺度研究地下水位与植被生态间的关系 结果受遥感数据的时空精度影响较大
其次是基于模型计算确定地下水生态水位,即利用数学模
型来模拟地下水位与植被指数或依据土壤毛管水上升理论计算合适的埋深值,再通过情景对比分析及实地验证,确定目标下的地下水埋深。如Zhao等12采用FEFLOW模型模拟灌溉和地下水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位变化,并结合GIS技术分析植被空间变化特征,得到冲洪积平原区的地下水临界水位;或利用MODFLOW模型13,耦合植被生长模型,建立地下水与植被生态之间的函数关系,依次分析适宜植被生长的地下水生态水位;或基于根系层厚度和潜水活动层厚度,采用经验公式法计算毛细上升高度,确定地下水补给植被的临界水位14。此类平衡主要基于质量守恒、水量平衡以及能量平衡原理,其优点是可分析多种时空尺度的生态水文过程,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其不足在于所需数据较为庞大,参数多,计算过程复杂。
第三种是基于高精度遥感信息的统计分析,即运用遥感卫星图像获取植被指数与地下水位等空间数据,探索地下水埋深与植被发育程度之间的量化关系,以从确定地下水生态水位。该方法在银川平原15、内蒙古荒漠草原区16等区域得到应用。该方法适用于大尺度研究地下水位与植被生态间的关系,其不足在于结果受遥感数据的时空精度影响较大,但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该方法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本文以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为研究区,通过遥感技术 (ENVI)计算出Landsat 8系列遥感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并进一步计算出植被覆盖率(FVC值),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研究区的地下水埋深和潜水矿化度数据。从而确定适宜研究区植被生长的地下水生态水位与潜水矿化度。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前人的研究指出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分析地下水水位和植被覆盖情况之间的关系,确定出适宜植被生长的地下水生态水位,但地下水生态水位不仅体现在水资源量方面,也体现在水质这一方面,因此本文将地下水矿化度也纳入考量范围,以便更好地确定在盐渍化和沙化均较为严重区域的地下水生态水位。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长岭县位于吉林省西部,隶属于松原市,地处松嫩平原腹地。位于东经123°06′~124°45′,北纬43°59′~44°42′之间,总面积达5 728.4 km2。地势平坦开阔,总体地势西北低,东南高。
研究区内多年平均气温4.9 ℃,全年温差大,极端最高气温37.9 ℃,极端最低气温-34.2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70 mm,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6-9月,占全年总水量的70%以上17。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612.7 mm,参照干旱指数综合分带表(表2),利用本区降雨量和蒸发量,得出研究区干旱指数为3.4,故研究区属大陆性半干旱带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少雨温差大,冬季严寒少雪,无霜期较短。区内土壤有发生盐渍化和沙化的风险。长岭县境内地表水贫乏,无地表河流,地表径流集中于县内低洼的湖泡中,难以流出。
Tab.2 Comprehensive zoning table of drought index

表2 干旱指数综合分带表

干旱指数 <0.5 0.5~1 1.0~3.0 3.0~7.0 >7.0
水分代 十分湿润带 湿润带 半湿润带 半干旱带 干旱带
区内地貌类型可分为台地、平原、沙丘、丘间平地等。其中平原主要分布于县域中部,除局部地方有固定沙丘外,大多地势比较平坦,相对高差在20 m左右18。全区遍布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潜水含水层为以上更新统下部砂层为主体的含水岩组,厚6~20 m,含水层岩性主要以中粗砂为主,单井涌水量在10~100 m3/d,地下水类型为降水入渗—蒸发型,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CO3-Na型和HCO3-Ca·Na型为主。研究区主要植被有榆树羊草、狼针草、疏林、线叶菊、大针茅和盐生群落19,其中以羊草草原分布最广,面积最大。

1.2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的影像采用2013-2017年6月Landsat 8系列的遥感数据,其空间分辨率为30 m,时间分辨率为16 d,云层可见度小于2%。为了能正常地使用遥感影像,先对影像进行图像拼接、裁剪、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预处理。
地下水埋深数据选用2013-2017年长岭县51组观测井的地下水埋深长期观测资料,其监测频率为每月1日、6日、11日、16日、21日、26日,观测井位置分布见图1。本次研究选用的时间序列较短,地下水水质在短时间内变化较为微小,因此,潜水矿化度数据选用2017年7月研究区的47个潜水水样的水化学调查结果。(本文所选取的地下水矿化度这一指标,主要与自然地理条件及地下水动力学条件有关,受人为作用的影响较小,故年际间的变化较小,采用2017年7月的水化学调查数据具有代表性),所采集的水样在谱尼测试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进行检测,测试结果通过阴阳离子平衡检验均小于5%,水样检测数据真实可靠,取样点分布见图1
Fig.1 Location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observation Wells and sampling points

图1 地下水观测井及取样点位置分布图

Full size|PPT slide

2 地下水生态水位的研究方法及步骤

2.1 提取NDVI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有效指数,已广泛应用于植被遥感监测及植被变化等方面的研究20。Landsat 8 系列的NDVI的拟合精度(R 2)为0.81,拟合精度较高21。利用ENVI软件对预处理后的遥感影像进行NDVI值的提取,模型如下所示。
NDVI=NIR-RNIR+R
式中:NDVI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IR为影像的近红外波段;R为影像的红外波段。

2.2 计算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FVC指植被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它可以量化植被地表覆盖状况5。为使实验数据更具代表性,本文选取置信率区间为5%的NDVI值来计算植被覆盖率,计算公式如下:
FVC=NDVI-NDVIminNDVImax-NDVImin
式中: FVC为植被覆盖率; NDVI为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min为植被指数的最小值; NDVImax为植被指数的最大值。
根据公式(2),我们可以将整个地区分为3个部分:当NDVI小于0.05,FVC取值为0;NDVI大于0.7,VFC取值为1;介于两者之间的像元使用公式(2)计算。通过ENVI软件实现植被覆盖率的计算:选择band math工具,输入计算公式:(b1 gt 0.7)×1+(b1 lt 0.05)*0+(b1 ge 0.05 and b1 le 0.7)*[(b1-0.05)/(0.7-0.05)],(其中b1为选择的NDVI图像)并选择NDVI的输出结果作为公式的应用数据。

2.3 提取栅格值

运用ArcGIS软件中的重采样工具,将含有植被覆盖率(FVC)的遥感影像处理为一系列300 m×300 m的栅格,共获得11.6万对栅格数据。将收集的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数据插值为相同分辨率的空间分布图,通过以上步骤得到每个像元空间上对应的水位埋深、矿化度和FVC值数据。
将矿化度值与FVC值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出适宜植被生长的矿化度区间。再将地下水埋深数据以0.1 m为间距,计算不同埋深区间的FVC均值,绘制并分析FVC与埋深的关系曲线,最终确定适宜研究区植被生长的地下水生态水位。

3 结果与分析

3.1 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

为了使本次研究更具有代表性,绘制并参照分析2013年、2015年和2017年研究区地下水埋深空间分布图及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变化范围表(图2表3)。结果显示,2013年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在2.08~9.84 m之间。其中西北部埋深较浅,在2.08~4.5 m之间;西南部埋深居中,在3.0~6.5 m之间;中东部埋深较深,在4~9.84 m之间。地下水埋深最大处在长岭镇附近,为9.84 m。在长岭镇、八十八乡、流水镇、东岭乡及三县堡乡存在降落漏斗[图2(a)]。2015年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在1.95~10.46 m之间。在东岭乡、流水镇附近,地下水埋深有所减小,降落漏斗消失;而在长岭镇周围地下水埋深继续增大,最大埋深达10.46 m,降落漏斗呈增大趋势[图2(b)]。2017年研究区地下水埋深范围在1.86~10.42 m之间,长岭镇地下水埋深相较于2015年时有所减小,为10.42 m,降落漏呈减小趋势,流水镇地下水埋深有所增大,降落漏斗相较于2015年再次出现[图2(c)]。
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depth in the study area

图2 研究区地下水埋深空间分布图

Full size|PPT slide

Tab.3 The variation interval (time and space) of groundwater depth in representative years in the study area

表3 研究区代表性年份地下水埋深变化区间(时间、空间)表

年份 全区地下水埋深 西北部埋深 西南部埋深 中东部埋深 出现降落漏斗的乡镇
2013 2.08~9.84 2.08~4.5 3.0~6.5 4~9.84 长岭镇、八十八乡、流水镇、东岭乡、三县堡乡
2015 1.95~10.46 1.95~5.0 4.5~7.0 4~10.46 长岭镇、八十八乡、三县堡乡、大兴镇
2017 1.86~10.42 1.86~5.0 4.5~7.0 4~10.42 长岭镇、八十八乡、流水镇、三县堡乡
计算2013-2017年区内地下水观测井埋深均值,绘制2013-2017年平均地下水埋深统计图(图3)。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平均埋深由2013年的5.64 m,增大到2017年的6.52 m,5年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年均降幅为0.22 m,并且在2014-2015年间,水位降幅速率达到下降最大,为0.39 m/a;2016-2017年间水位下降降幅为0.31 m;其余年份均小于0.2 m,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会增大研究区内土壤沙化的风险。
Fig.3 Statistical chart of average groundwater depth in the study area from 2013 to 2017

图3 研究区2013-2017年平均地下水埋深统计图

Full size|PPT slide

3.2 植被覆盖率FVC的时空变化

由2013-2017年植被覆盖率FVC空间分布图(图4),可以看出,2013年长岭县西北部地区(三十号乡、三团乡、东六号乡)及中部部分地区(前七号乡、二里界乡)植被覆盖程度较好,东部地区(巨宝山乡、太平山镇、永久镇)植被覆盖程度较低,在西北部地区(二十号乡)和西南部地区(大兴镇、太平川镇)的湖泡附近出现土壤盐渍化现象[图4(a)]。2017年长岭县植被覆盖程度较2013年有所降低,在西北部地区(三十号乡、三团乡、东六号乡)和中部部分地区(七号乡、二里界乡等)植被有所退化;在西北部地区(二十号乡)和西南部地区(大兴镇、太平川镇)的土壤盐碱化现象呈扩大趋势;在长岭县中部地区(长岭镇、腰坨子乡)出现点片状沙化现象[图4(b)]。因2015年本区植被覆盖率(FVC)分布图与2017年的图相似度较高,且年份相差较小,故此处不再赘述2015年植被覆盖率(FVC)的时空变化。
Fig.4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ratio (FVC) in the study area

图4 研究区植被覆盖率(FVC)分布图

Full size|PPT slide

对比分析2013-2017年长岭县年均植被覆盖率(FVC)(图5),可以看出,2013-2017年间,区内年均FVC值由2013年的36.6%,下降到2017年的34.8%,累计下降1.8%,年均退化速率为0.45%/a。在近5年期间,2014-2015年均FVC值有所回升外,2015-2016年均FVC值下降最大。对比分析区内2013-2017年地下水平均埋深和年均FVC值(图35),可以看出,地下水埋深和FVC值呈明显负相关,即埋深增大,FVC值会随着减小。另外,研究区2014-2015年,地下水平均埋深有显著增大,2015-2016年均FVC值下降明显;2013-2014年地下水平均埋深变化较小,2014-2015年年均FVC值则有微量的增加(0.2%);说明地下水埋深对植被发育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9,即前一年水位埋深的变化,会对其后一年植被的生长情况产生影响。
Fig.5 Statistical chart of vegetation coverage ratio (FVC) in the study area from 2013 to 2017

图5 研究区2013-2017年均植被覆盖率(FVC)统计图

Full size|PPT slide

3.3 地下水生态水位的确定

将地下水埋深数据以0.1 m为间距,计算逐年不同埋深区间的植被覆盖率(FVC)平均值,绘制出植被覆盖率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曲线图(图6)。可以看出,FVC均值在0.18~0.47范围内变化。当地下水埋深在3.3~6.5 m时,埋深对FVC值有显著影响,埋深与FVC值整体上呈负相关,即FVC值随埋深的减小而增大;当地下水埋深在6.5~8.4 m时,FVC值整体维持在0.33左右,说明在此范围内的地下水埋深值对FVC值影响较小,分析其原因,在此埋深范围内,已超出研究区内多数常见天然植被的最佳生长水位,植被的生长状态受到抑制,地下水埋深通过控制种群类型、物种丰富度等因素将FVC值限定在约0.33。
Fig.6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coverage ratio (FVC) and groundwater depth in the study area

图6 研究区植被覆盖率(FVC)与地下水埋深关系图

Full size|PPT slide

当地下水埋深达到8.4 m后,FVC值持续下降到0.2左右。根据研究区地下水埋深空间分布图(图2),埋深大于8.4 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岭县中部地区(长岭镇、流水镇等),由研究区土壤类型图(图7),可以看出,研究区中部部分地区的土壤类型为砂土,由于砂性土壤保水性较差,蒸发作用较于壤土更加强烈,且在研究区中部地区,地下水埋深较大,砂性土壤在长时间蒸发作用下,土壤中的水分被快速蒸发,且难以得到补充,在风的作用下土壤逐渐有沙化的趋势。由遥感影像可以看出,部分地区土壤已经出现点片状沙化的现象,土壤沙化是造成埋深较大区域植被覆盖率偏低的原因,同时,植被覆盖程度较低也增大了土壤沙化的风险。
Fig.7 Soil types in the study area

图7 研究区土壤类型图

Full size|PPT slide

当地下水埋深小于3.3 m时,随着埋深的减小,FVC值呈下降趋势;当埋深小于3 m时,基本维持稳定。由研究区土壤类型图(图7),可以看出,研究区存在大面积壤土,壤土的毛细上升高度较高,当地下水水位过高时,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会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容易引起土壤盐渍化4。从遥感影像来看,在研究区西部地区的湖沼洼地周围土壤表层多盐渍化发育。综上可知,地下水水位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因此,保持地下水埋深在合理的范围内,是保持生态植被良性发展,降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的风险的有效方法。
为进一步确定研究区地下水生态水位,将植被覆盖率FVC均值大于0.4时定义为植被覆盖良好,提取2013-2017年间所有植被覆盖率大于0.4的点及其对应的地下水埋深值并绘制成散点图(图8)。结果显示,2013-2017年植被覆盖良好的点分布于地下水埋深2.1~5.5 m间,其中绝大多数点集中分布在埋深3.3~4.5 m的范围内,且在此范围内的点,对应的FVC均值较高。由此确定,3.3~4.5 m为长岭县适宜植被生长的生态水位。
Fig.8 Buried depth distribution with FVC mean value greater than 0.4 point

图8 FVC均值大于0.4点的埋深分布图

Full size|PPT slide

3.4 潜水矿化度与植被覆盖率的关系

利用2017年潜水矿化度数据和Arcgis软件,绘制潜水矿化度分布图(图9)。从图9中可以看出,研究区西北部潜水矿化度较高,最高可达2.4 g/L,结合图4(b),潜水矿化度偏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湖泊低洼处,由于该处地势较低,地下水埋深较浅,蒸发作用较为强烈,故多为盐渍化发育地带,植被覆盖率较低,但在西北部的地势平坦处,难以发生土壤盐渍化,潜水矿化度较低,植被覆盖率较高,然而,相对而言,湖泊低洼处较少,西北部大面积区域为地势平坦处,因此,地下水埋深为控制西北部植被覆盖率的主要因素且该处植被覆盖率较高;中东部潜水矿化度较低,低至0.29 g/L,虽然该地地势平坦,潜水矿化度较低,但该地地下水水位埋深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故该地控制植被覆盖程度的主要因素为地下水埋深。因此。由图4(b)可知,该年份潜水矿化度的分布图与该年份的植被覆盖率分布图一致。
Fig.9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salinity

图9 研究区潜水矿化度分布图

Full size|PPT slide

将选取点所处像元的FVC值与对应的潜水矿化度含量绘制成散点图(图10),分析FVC值与潜水矿化度含量的关系,确定研究区适宜植被生长的潜水矿化度。从图10中可以看出,当潜水矿化度小于0.85 g/L时,散点密集,FVC高值点密度大,植被生长发育情况良好;当潜水矿化度在0.85~1.55 g/L之间时,散点较为密集,但是FVC高值点的密度呈现显著减少的现象,植被生长较好;当潜水矿化度在1.55~2.07 g/L之间时,散点较为稀疏,植被生长受到些许限制,发育情况较差;当潜水矿化度大于2.07 g/L时,散点几乎没有,FVC均值在0.2以下,植被生长发育差。综上所述,随着潜水矿化度的增大,FVC散点分布总体呈现密度减小、高值点减少的变化特征。根据以上可知,在本研究区潜水矿化度的高低影响着地表植被的覆盖程度,低矿化度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程度较高,高矿化度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程度较低。
Fig.10 Relationship between phreatic salinity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ratio (FVC

图10 潜水矿化度与植被覆盖率(FVC)的关系图

Full size|PPT slide

4 结 论

(1)2013-2017年间,长岭县地下水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植被覆盖率随地下水水位的下降逐年降低,区内西北部地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植被覆盖程度较好,中东部地区地下水埋深较深,植被覆盖程度较差,地下水埋深对植被发育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
(2)该研究区潜水矿化度小于0.85 g/L时,植被生长发育情况良好;当潜水矿化度在0.85~1.55 g/L之间时,植被生长较好;当潜水矿化度在1.55~2.07 g/L之间时,植被生长受到限制,发育情况较差;当潜水矿化度大于2.07 g/L时,FVC均值在0.2以下,植被生长发育差。
(3)该研究区植被生长的最适宜生态水位埋深为3.3~4.5 m;当地下水埋深小于3 m时,在靠近湖沼洼地周围的土壤表层会出现土壤盐渍化现象;而地下水埋深大于8.4 m时,中部部分地区则出现土壤沙化现象。保持地下水埋深在合理范围内,可以降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的风险。 □

References

1
李明乾,肖长来,梁秀娟,等.变化环境下地下水埋深动态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849(11):1-7.
2
孙颖,梁秀娟,肖长来,等.辽源市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分析及预测研究[J].节水灌溉2016(10):64-67.
3
侯金鑫,王德,肖鲁湘,等.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水盐、植被影响研究进展[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2):150-156.
4
QI Z XIAO C WANG G, et al. Study on Ecological Threshold of Groundwater in Typical Salinization Area of Qian'an County[J]. Water202113(6):856.
5
金晓媚,刘金韬,夏薇.柴达木盆地乌图美仁区植被覆盖率变化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J].地学前缘201421(4):100-106.
6
金晓媚,张强,杨春杰.海流兔河流域植被分布与地形地貌及地下水位关系研究[J].地学前缘201320(3):227-233.
7
HAJ-AMOR Z HASHEMI H BOURI S. Soil salinization and critical shallow groundwater depth under saline irrigation condition in a Saharan irrigated land[J].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201710(14):301.
8
翟家齐,董义阳,祁生林,等.干旱区绿洲地下水生态水位阈值研究进展[J].水文202141(1):7-14.
9
CHEN Y N ZILLIACUS H Li W H, et al. Ground-water level affects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along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Western China[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666(2):231-266.
10
程艳,陈丽,阴俊齐,等.玛纳斯河谷水源地植被生态水位区间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41(2):26-33.
11
张二勇,陶正平,王晓勇,等.基于植被结构分析法的生态植被与地下水关系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能源基地为例[J].中国地质201239(3):811-817.
12
ZHAO C Y WANG Y C CHEN X, et al. Simulation of the effects of groundwater level on vegetation change by combining FEFLOW software[J]. Ecological Modelling2005187(2-3):341-351.
13
DOBLE R SIMMONS C JOLLY I, et al.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getation cover and irrigation-induced groundwater discharge on a semi-arid floodplain, Australia[J]. Journal of Hydrology2006329(1-2).
14
陈敏建,张秋霞,汪勇,等.西辽河平原地下水补给植被的临界埋深[J].水科学进展201930(1):24-33.
15
孙宪春,金晓媚,万力.地下水对银川平原植被生长的影响[J].现代地质2008(2):321-324.
16
SONG Y F GUO Z X LU Y J. Pixel-level spatiotemporal analyses of vegetation fractional coverage variation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a desert steppe: A case study in Inner Mongolia, China[J]. Water20179(7):478.
17
王奇,尹华.长岭县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34(5):230-231.
18
刘洪超,吕军,郑国臣,等.长岭县水土保持区划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8(7):34-37.
19
姜玲玲. 长岭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
20
郭昆明,邱天,宗乐丽 等.河西地区NDVI变化及其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J].测绘科学202146(4):83-89.
21
刘咏梅,范鸿建,盖星华,等.基于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的NDVI估算植被盖度精度分析[J].自然资源遥感202133(3):11-17.
PDF(3563 KB)

1101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Sections
Recommend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