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15BGL20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U1204709) 。
{{custom_fund}}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content}}
参考文献
[1] 刘昌明,王红瑞.浅析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关系[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5) :635-644.
[2] 李九一, 李丽娟. 中国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J]. 地理学报, 2012, 67(3):410-419.
[3] 李云玲, 郭旭宁, 郭东阳,等.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342-349.
[4] 刘佳骏, 董锁成, 李泽红. 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2):258-269.
[5] 高媛媛, 许新宜, 王红瑞,等. 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模型构建及应用[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33(3):776-784.
[6] 魏楚, 沈满洪. 水资源效率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基于文献的述评[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23(2):197-204.
[7] 王壬, 陈莹, 陈兴伟.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8):1441-1452.
[8] 邓朝晖, 刘洋, 薛惠锋. 基于VAR模型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6):128-135.
[9] 姜大川, 肖伟华, 范晨媛,等. 武汉城市圈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5):761-768.
[10] 马巾英. 东江湖库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协调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15, 35(11):184-189.
[11]谢永红, 张云英. 云南省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水资源保护, 2015, 31(3):112-114.
[12] 段新光, 栾芳芳.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新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v.24;No.163(s1):119-122.
[13] 陈守煜, 王子茹. 基于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定理的水资源系统可变模糊评价新方法[J]. 水利学报, 2011, 42(3):253-261.
[14] 杨丽花, 佟连军.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水环境承载力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9):135-140.
[15] 李高伟, 韩美, 刘莉,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郑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3):139-142.
[16] 张军, 梁川. 基于灰色关联系数矩阵的TOPSIS模型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9, 41(4).
[17] 常玉苗, 蔡柏良. 陆海统筹视野下的江苏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J]. 海洋经济, 2012, 2(6):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