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青海民族大学校级理工自然科学青年项目
( 2016XJQ11) ; 青海民族大学校级理工自然科学一般
项目( 2016XJY02) ; 青海民族大学土木工程材料与结
构科研创新团队项目。
{{custom_fund}}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content}}
参考文献
[1] 刘晓, 陈隽, 范琳琳, 等.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与新方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0(3): 312-318.
[2] 姜秋香, 付强, 王子龙. 三江平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区域差异[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9): 184-190.
[3] 张丽, 董增川, 张伟. 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概念及研究思路探讨[J]. 水利学报, 2003, (10): 108-112.
[4] 姚治君, 王建华, 江东, 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其理论探析.水科学进展, 2002, 13(1): 111-115.
[5] 龙腾锐, 姜文超, 何强. 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J]. 水利学报, 2004,(1):38-43.
[6] 陈洋波, 陈俊合, 李长兴, 等.基于DPSIR模型的深圳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水利学报, 2004, (1): 98-103.
[7] 王红旗, 张亚夫, 田雅楠, 等.基于 NPP 的生态足迹法在内蒙古的应用[J]. 干旱区研究, 2015, 32(4) : 784-790.
[8] 李光明, 邓杰.产业支撑、生态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乌鲁木齐为例[J]. 干旱区地理, 2016, 39(4) : 868-875.
[9] 贾焰, 张军, 张仁陟.2001-2011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J]. 草业学报, 2016, 25(2): 10-17.
[10] 喻小军, 江涛, 王先甲. 基于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动力学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7, 40(4):45-48.
[11] 秦长海, 甘泓, 汪林, 等. 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阈值研究.水科学进展, 2013, 24(2):220-227.
[12] 张永明, 王鹏全, 曹进军, 等. 石羊河流域水权管理制度框架研究[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4, 12(2) : 196-200.
[13] 王学凤, 赵建世, 王忠静, 等. 水资源使用权分配模型研究[J]. 水科学进展, 2007, 18(2): 241-245.
[14] 吴丹, 吴凤平, 陈艳萍. 流域初始水权配置复合系统双层优化模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 32(1): 196-202.
[15] 肖淳, 邵东国, 杨丰顺, 等.基于友好度函数的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模型[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2): 80-84.
[16] 裴源生, 赵勇, 张金萍. 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Ⅰ)-理论[J]. 水利学报, 2007, 38(1): 1-7.
[17] 李令跃, 甘泓. 试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概念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J]. 水科学进展, 2000, 11(3):307-313.
[18] 王宏伟, 张鑫, 邱俊楠, 等.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西宁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2(2): 150-153.
[19] 宋松柏, 蔡焕杰, 徐良芳.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 水科学进展, 2003, 14(5):647-652.
[20] 侯慧敏, 王鹏全, 张永明,等.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金昌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 水资源与水工程, 2014, 25(6): 179-183.
[21] 陈守煜. 工程水文水资源系统模糊集分析理论与实践 [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
[22] 马国军.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 [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08.
[23] 甘肃省水利厅,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R].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