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石戗堤先行进占施工的土石围堰稳定性研究

惠建伟, 李季, 段锋, 袁浩然, 贺昌海

PDF(1691 KB)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2021 ›› (3) : 173-178.
水电建设

块石戗堤先行进占施工的土石围堰稳定性研究

作者信息 +

Research on the Stability of Earth-rock Cofferdam Constructed by the Method of the Rock Dike Filling Ahead

Author information +
稿件信息 +

摘要

对于内侧采用含砾黏土、外侧采用块石戗堤的土石围堰结构,为研究其进占方法对围堰稳定性的影响,以邕宁水利枢纽一期枯水土石围堰为工程背景,首先提出了“块石戗堤先行,含砾黏土跟进”的施工方案,根据块石及含砾黏土边坡和跟进距离的几何关系确定了含砾黏土侵入距离的计算公式;其次,基于流固耦合理论,研究了不同基坑排水速度时,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作用下围堰的工作状态,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结合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含砾黏土侵入块石戗堤底部时形成的围堰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围堰的整体变形、剪切破坏及失稳特征。结果表明:随折减系数增大,塑性区从外侧堰底开始发育并逐渐形成贯通区,最大变形值出现在外侧堰底;含砾黏土跟进距离大于等于临界值16.22 m时,跟进距离的选取对堰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小,而跟进距离小于16.22 m时,含砾黏土侵入块石戗堤底部数量过多,导致外侧堰体抗滑稳定承载力下降,围堰稳定性受到威胁。为保证围堰的安全稳定,建议将含砾黏土跟进距离控制在17 m左右。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illing method on the stability of cofferdam which has grain-containing clay on the inside and block stone on the outside based on the 1st earth-rock cofferdam of Yongning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his paper firstly proposes the filling method of“block stone dike first, grain-containing clay follow-up” and determines the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intrusion distance of grain-containing clay according to the geomet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lope of block stone and the grain-containing clay and the follow-up distance. Secondly, based on the fluid-solid coupling theory, it studies the cofferdam working state influenced by seepage field and stress field under different drainage velocity of the foundation pit and combined ABAQUS with finite element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cofferdam in which grain-containing clay has intruded to the bottom of the dik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in reduction coefficients, the plastic zone develops from the bottom of the outside and gradually forms a penetrating plastic zone, and the maximum deformation appears at the bottom of the outside. The stability of the cofferdam is less influenced by the follow-up distance of grain-containing clay when it is more than or equal to the critical value of 16.22 m.When the follow-up distance is less than 16.22 m, the amount of grain-containing clay intrusion into the bottom of the dike is too large, which leads to the decrease i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cofferdam,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cofferdam is threatene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offerdam, it is recommended to control the follow-up distance of the grain-containing clay to be around 17 m.

关键词

土石围堰 / 进占方法 / 流固耦合 / 强度折减 / 抗滑稳定

Key words

earth-rock cofferdam / filling method / fluid-solid coupling theory /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 anti-slide stability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惠建伟 , 李季 , 段锋 , 袁浩然 , 贺昌海. 块石戗堤先行进占施工的土石围堰稳定性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1(3): 173-178
Jian-wei HUI , Ji LI , Feng DUAN , Hao-ran YUAN , Chang-hai HE. Research on the Stability of Earth-rock Cofferdam Constructed by the Method of the Rock Dike Filling Ahead[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2021(3): 173-178

0 引 言

土石围堰作为一种临时水工建筑物,其稳定性对于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非常重要,但因缺乏理论基础、工程经验偏于保守以及围堰结构多样等原因,土石围堰抗滑稳定安全评价尚未形成统一标准1。由于土石围堰与土石坝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形式相近,土石围堰的边坡稳定计算一般参照土石坝的边坡稳定计算方法,以往通常采用极限平衡法来计算围堰边坡的稳定性,此方法不能反映堰坡整体变形及贯通过程,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利用有限元方法解决土石围堰边坡稳定性问题。任大春等2编制三维有限元计算程序,在国内外首次对防渗心墙上部有缺陷的围堰进行了饱和-非饱和渗流研究,并对该围堰渗流稳定性作出了评价;李术才等3应用三维计算程序对围堰防渗结构进行了流固耦合分析,比较了围堰有无心墙时的稳定性,并就基础开挖对围堰的影响进行了客观评价;张信贵等4推导了饱和-非饱和土在流固耦合作用下的有限元求解方程,并计算分析了多种因素对开挖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贾苍琴5等将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与饱和-非饱和稳定渗流有限元计算程序相结合,分析了水位骤降时的土坡稳定性,并与采用极限平衡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卢晓春等6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天桥水电站土石围堰边坡稳定进行了计算,研究了具有非线性剪切强度的围堰边坡的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在施工期洪水作用下土石围堰边坡稳定的研究方法,为合理评估土石围堰的安全性提供了参考;Xu等7考虑到沿海围堰在水波作用下会产生累积残余孔隙压力,上述边坡稳定的计算方法存在局限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围堰的稳定性,建立了在水波作用下的土石围堰边坡稳定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简单水波作用下围堰稳定性的计算方法。以往学者的研究奠定了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结合流固耦合理论分析非均质围堰在不同条件下渗流稳定性的基础。
尽管目前国内外将数值计算方法应用于分析解决土石围堰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由于不同工程各有其特点,实际施工时形成的围堰结构各不相同,对于内侧(即靠基坑一侧)采用含砾黏土,外侧(即靠束窄河床一侧)采用块石戗堤的土石围堰,当采用不恰当的施工工艺时,可能导致含砾黏土侵入外侧块石戗堤底部,形成较为复杂的围堰结构,针对这种特殊的非均质围堰,无论是关于进占方法的研究,还是针对围堰在基坑初期排水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目前均罕见文献报道。因此,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针对内侧采用含砾黏土,外侧采用块石戗堤的非均质土石围堰,研究合理的进占方法,并对含砾黏土侵入块石戗堤底部时形成的围堰结构进行稳定计算和分析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实用价值。

1 工程背景

1.1 工程概况

邕宁水利枢纽属大II型水利工程,主体工程主要包括拦河坝、13孔闸坝、发电厂房进场交通公路及船闸,正常蓄水位67 m,总库容7.1 亿m³。
从右岸至左岸依次布置了接头土坝、重力坝、主厂房等单体工程,设计采用两段三期的施工导流方式。一期枯水土石围堰要求快速施工,在其迎水面利用扩宽的束窄河床导流和通航,在其背水面提供干地施工条件,以保证后续一期全年混凝土围堰能在一个枯水期施工完成并具备度汛条件;围堰轴线从坝轴线上游右岸约350 m处起至坝轴线下游右岸距坝轴线约320 m处止,河床底部冲洪积的沙卵砾石层厚约1.5 m,河床较为平整,水深14~18 m,底层基岩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厚层状结构,岩性均一,整体性较好。
由于堰址区料场的原因,实际施工时料源不能完全满足水下填筑的要求,且由于工期紧张,难以另寻料源,在尚无类似工程施工案例的情况下,考虑到外侧河道的通航要求,经研究后,对一期枯水土石围堰的结构形式进行了重大调整,采用外侧填筑块石戗堤,内侧填筑含砾黏土,并在堰顶增设子堰、中部设高压旋喷混凝土防渗墙的结构形式。

1.2 进占方法及含砾黏土侵入距离

由于含砾黏土所形成的水下边坡较缓,进占施工过程中向外侧滑移侵占航道,向内侧滑移侵占混凝土纵向围堰施工区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并提出了“块石戗堤先行,含砾黏土跟进”的新型进占方法,即让外侧块石戗堤超前进占形成围堰骨架支撑结构,内侧含砾黏土跟进填筑形成堰体。由于含砾黏土和块石的水下成坡坡度相差较大,填筑时若选择不恰当的含砾黏土跟进距离,部分含砾黏土将会侵入块石戗堤底部,形成一定厚度的黏土覆盖层,从而可能对围堰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为了保证围堰安全,需研究不同数量的含砾黏土侵入块石戗堤底部时围堰的渗流稳定性,从而确定合理的含砾黏土跟进距离,如图1所示。
图1 一期枯水土石围堰典型剖面图(单位:m)

Full size|PPT slide

设块石戗堤坡比为1∶N,含砾黏土坡比为1∶K,根据图2所示的几何关系,推导出含砾黏土跟进距离S(m)和侵入距离L(m)之间的关系式:
S=H-LK+NK-N
式中:H为围堰外侧块石戗堤高度,m。
图2 戗堤进占示意图

Full size|PPT slide

根据工程实测资料,块石戗堤坡比为1∶1.5,含砾黏土坡比为1∶3.5,将拟定的侵入距离L值与填筑材料的坡比代入式(1)计算后,得到相应的跟进距离S值参见表1
表1 跟进距离(S)与侵入距离(L)的关系
L/m 0 5.08 10.16 15.24 20.32 25.40 30.48 35.56 40.64 45.72 50.8
S/m 30.44 28.41 26.38 24.34 22.31 20.28 18.25 16.22 14.18 12.15 10.12

2 有限元计算模型

2.1 网格模型及边界条件

本文按平面问题作简化处理,选用图1所示的典型剖面进行有限元分析。由于内侧含砾黏土具有一定的防渗性能,实际工程防渗墙施工的同时伴随基坑以一定速度降水,防渗墙施工完成后再修筑子堰,故分析剖面不考虑子堰,根据材料分区建立有限元模型,计算模型以向纵向围堰外侧为X轴正向,铅直向上为Y轴正向,Z轴方向按照右手定则确定,计算模型在外侧取到距围堰外侧坡脚25 m,在内侧取到距围堰内侧坡脚20 m,底部取到基岩以下30 m,计算单元类型采用4节点等参单元,单元总数为19 995,节点总数为20 356(图3)。
图3 围堰网格模型

Full size|PPT slide

为研究内侧含砾黏土向外侧滑移不同距离时,围堰在渗流场-应力场耦合作用下的渗流稳定性,故针对表1中拟定的10种工况,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对围堰进行有限元分析;对于围堰、河床等两岸边坡土体,将孔隙压力取为线性分布8,整体模型的初始饱和度取为1.0,再根据不同的材料分别赋予不同的初始孔隙比,围堰内、外侧及河床表面为水头边界和孔压边界,在内侧设自由渗出面边界,考虑到基坑排水,将内侧水头高度以及孔压取为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围堰底部施加垂直于基岩的法向约束,基岩底部和左右两侧分别施加竖向和水平约束,并将其视为不透水边界。

2.2 计算参数与计算条件

将土体近似为弹塑性材料,采用摩尔-库伦(Mohr-Coulomb)本构模型来描述土体的力学特性,模拟堰体在静水压力以及渗流-应力场耦合作用下的受力特征及其变形。
构成围堰的材料主要有高压旋喷防渗墙混凝土、含砾黏土以及填筑戗堤的块石,河床覆盖层较薄,且场地较为平整,以灰岩为主,堰址区材料物理力学参数见表2
表2 堰址区材料的主要指标建议值
材料类型

干容重γd /

(km·m-3)

压缩模量

Ey /MPa

黏聚力ccu /

kPa

内摩擦角φcu /

(°)

孔隙率

n

含砾黏土 17.4 6.9 22.0 25 0.374
戗堤块石 22.5 400.0 0 30 0.500
旋喷混凝土 24.5 20 000.0 1 200.0 40 0.015
灰岩 27.0 17 200.0 2 720.0 46 0.048
后期基坑抽水时,由于水位不断下降,土体孔隙中的水不断渗出,由饱和土向非饱和土过渡,形成饱和-非饱和区域。在这种状态下,饱和土的渗透系数可视为常量(表3),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为基质吸力的函数,可根据含砾黏土的粒径分布(表4),考虑其渗流的正交各向异性,采用经典模型9来推算土体水分特征曲线,进而计算出非饱和含砾黏土的渗透系数与孔隙水压力的函数关系,如图4所示。
表3 堰址区材料渗透系数
材料类型 含砾黏土 戗堤块石 旋喷混凝土 灰岩

渗透系数

k/(m·s-1)

水平5×10-6 1.0×10-5 1.22×10-10 1.2×10-9
竖直 4.7×10-7
表4 含砾黏土粒径分布试验结果
成分 石砾 砂粒 粉粒 黏粒
粒径/mm 60~2 2~0.075 0.075 <0.005
比例/% 7.15 15.10 49.20 28.55
图4 渗透系数-孔隙水压力曲线

Full size|PPT slide

根据工程经验和规范1,基坑排水速度取1.5 m/d,基坑水位由63.00 m降至48.50 m,根据变形特点取外侧的堰顶和坡脚为位移特征点。
为了模拟基坑排水过程中围堰的工作状态,对围堰及地基分别施加重力、静水压力以及孔隙水压力,采用地应力平衡生成位移为0的基坑初始水位渗流-应力耦合场,并建立静水压力与孔隙压力随时间t不断减小至0的函数。

2.3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边坡稳定性,将折减系数Fr 自1.00开始以0.01的变幅不断增大,按折减表达式(2)将土体强度逐渐折减,再利用ABAQUS中的场变量建立增量步与折减后材料参数的对应关系10,将堰体材料强度参数折减至边坡破坏前的临界状态,并获得此时围堰的塑性区、变形区分布与边坡滑动位置,且将临界状态下对应的折减系数值作为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c'=cFrφ'=arctan (tanφFr)
式中:Fr 为折减系数;c为土体黏聚力,kPa; c'为折减后的土体黏聚力,kPa; φ为土体内摩擦角,(°); φ'为折减后的内摩擦角,(°)。
由于围堰为非均质土体,故对围堰采用整体折减法11,即对围堰所有填筑材料的强度参数按照式(2)进行折减。参考相关文献12建议,本例将特征点位移发生急剧增长与塑性区贯通性两种失稳判据结合起来,判断边坡是否达到破坏前的临界状态,以分析在各种工况下堰坡的变形规律和堰坡塑性贯通区位置,进而获得不同工况下堰坡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将折减系数Fr 自1.00开始逐渐增大,并精确到百分位,对邕宁水利枢纽一期枯水围堰进行饱和-非饱和流固耦合计算,受篇幅限制,仅展示跟进距离S值分别为30.44、22.31、14.18、10.12 m四种工况的计算结果,塑性区分布与位移等值线云图如图5所示。
图5 塑性区及位移等值线云图(注:图中阴影部分为侵入块石戗堤底部的含砾黏土)

Full size|PPT slide

图5可以看出,随着Fr 不断增大,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抗滑力减小,塑性区从外侧坡脚开始发育并逐渐向坡顶延伸,直至完全贯通,形成潜在弧形滑动面,而内侧塑性区在一些工况下虽有发育,但均未延伸至内侧坡顶成为贯通的潜在滑动面;变形区在外侧和内侧均有分布,且随着Fr 增大,外侧坡脚位移等值线逐渐密集,最大变形值也由内侧转移至外侧。值得注意的是,当跟进距离S减小至10.12 m时,内侧尚未出现塑性区,外侧底部的含砾黏土却已经出现塑性贯通区,此时对应的Fr 的值较之前大幅降低,原因是随着含砾黏土跟进距离不断减小,内侧含砾黏土向戗堤底部侵入数量会不断增多,当戗堤底部含砾黏土数量超过一定临界值时,难以承载上部结构产生的荷载,虽然此时的Fr 较小,但块石戗堤底部的含砾黏土将率先出现塑性区甚至塑性贯通区,这种情况会对围堰稳定性产生较大威胁。
取外侧堰坡坡顶与坡脚为位移特征点,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得到特征点位移与折减系数的关系曲线(图6)。
图6 特征点位移-折减系数关系曲线

Full size|PPT slide

图6可见,不同工况下特征点位移随折减系数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即当折减系数增大至某一值时,特征点位移值会发生急剧的增长,说明此时围堰稳定性已经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对比图5可知,当堰坡塑性区即将贯通时,再增大折减系数,塑性区将完全贯通,同时伴随着特征点位移值发生激增。
考虑基坑排水速度Vc 对围堰稳定性的影响,再选取1.3 m/d与1.1 m/d两种基坑排水速度,并分别计算分析这两种排水速度下围堰的工作性态,将位移发生急剧增长以及塑性区贯通前对应的Fr 作为围堰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做出跟进距离S与抗滑稳定安全系数Fr 的关系曲线如图7所示。
图7 跟进距离-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关系曲线

Full size|PPT slide

图7可知,当基坑排水速度变幅不大时,跟进距离与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关系曲线对排水速度的变化不敏感,对围堰稳定性影响甚小。抗滑稳定安全系数Fr 随着跟进距离的增大而增加,且当S=10.12~16.22 m时,Fr 增长较快,随后增长率显著下降,堰坡安全敏感性降低,因此,可取16.22 m作为跟进距离的临界值。出现这种变化规律的原因是,当块石戗堤底部含砾黏土数量较少时,外侧围堰承载力较好,加之中部设有防渗墙,阻断了大多数渗流补给,此时整个围堰在渗流-应力场耦合作用下较为稳定,而当戗堤底部含砾黏土过多时,会在底部形成软弱黏土层,难以承受上部块石戗堤以及水头荷载,导致此时Fr 降低幅度较大,围堰稳定性受到较大程度威胁。因此,为了保证围堰安全,含砾黏土跟进距离至少应大于其临界值,但从缩短围堰施工工期的角度考虑含砾黏土跟进距离又不能过大,综合来看,施工时宜将含砾黏土跟进距离控制在17 m左右。

4 结 论

针对邕宁水利枢纽一期枯水土石围堰,提出了“块石戗堤先行,含砾黏土跟进”的新型进占方法,基于流固耦合理论,考虑非饱和含砾黏土渗流正交各向异性等条件,运用有限元软件对围堰进行了模拟,分析了采用不同的含砾黏土跟进距离时围堰的塑性区发展规律以及特征点变形特征,给出了不同工况下的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计算结果为一期枯水土石围堰施工时含砾黏土跟进距离的合理选取提供了参考。
(1)在不同的基坑排水速度下,塑性区均从外侧堰底开始发育,当跟进距离大于等于临界值16.22 m时,塑性区将延伸至外侧堰顶,形成塑性贯通区;当跟进距离小于16.22 m时,内侧含砾黏土向外侧底部侵入过多,塑性区将率先贯通块石戗堤底部的含砾黏土,并伴随着特征点位移发生突变,形成最危险的滑动面,与跟进距离大于等于16.22 m的工况相比,围堰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显著降低。
(2)围堰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随跟进距离增大而增大,当跟进距离增大到临界值16.22 m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增长率大幅度减小,围堰安全敏感性降低,为保证围堰的抗滑稳定性,考虑到尽量缩短工期的实际需求,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将跟进距离控制在17 m左右。

参考文献

1
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手册(第一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
任大春,吴昌瑜,朱国胜.三峡二期围堰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714(2):44-47.
3
李术才,李树忱,朱维申,等. 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围堰稳定性的流-固耦合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41(9):1 074-1 078.
4
张信贵,许胜才,易念平. 基于流固耦合理论的饱和-非饱和土开挖边坡稳定性分析[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6(3):10-19.
5
贾苍琴,黄茂松,王贵和. 非饱和非渗流作用下土坡稳定分析的强度折减有限元方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6(6):1 290-1 296.
6
卢晓春,田 斌,孙开畅.深厚覆盖层上土石围堰渗流及边坡稳定性研究[J].人民长江201445(9):55-58,61.
7
XU F LI S C ZHANG Q Q,et al. Analysis and design implications on stability of cofferdam subjected to water wave action[J]. Marine Georesources & Geotechnology201634(2).
8
陈卫忠,伍国军,贾善坡. ABAQUS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应用[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9
夏卫生,雷廷武,刘贤赵,等.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推算[J]. 土壤学报200340(2):311-315.
10
费 康,彭 劼. ABAQUS岩土工程实例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11
薛 雷,孙 强,秦四清,等. 非均质边坡强度折减法折减范围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2011(2):275-280.
12
刘金龙,栾茂田,赵少飞,等. 关于强度折有限元方法中边坡失稳判据的讨论[J]. 岩土力学200526(8):1 345-1 348.
13
李瑛,林楚凌,惠建伟,等. 邕宁水利枢纽一期临时土石围堰施工仿真及BIM可视化[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0(5):92-97.
PDF(1691 KB)

访问

引用

详细情况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