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进展及水利措施研究

孙磊, 马巍, 吴金海, 班静雅, 齐德轩

PDF(1920 KB)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2021 ›› (8) : 23-28.
水环境与水生态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进展及水利措施研究

作者信息 +

Research on the Progress of Urban Black-odorous Water Governance and Water Conservancy Measures

Author information +
稿件信息 +

摘要

水体黑臭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快速的产物,且部分城市仍遭遇黑臭水体“治理反复、反复治理”的困境。目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大多从生态学、水污染治理等角度来开展,忽视了水利措施的重要作用。系统地梳理城市黑臭水体成因、治理进展及其常见的治理措施,并结合黑臭水体治理中存在的水利技术需求,研究提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所需的水利措施,包括生态流量保障、河道整治、河湖水系连通、岸坡修复等水利措施与技术,以期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脱困提供技术参考。

Abstract

Black-odorous water can be said to be one product happening in the course of increas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refore, some cities have still been suffering from the dilemma of “Governance Repetition and Repetitive Governance” of black-odorous water. Nowadays, most of the current cases of governance for black-odorous water have been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angles, inclusive of ecology and water-pollution control, without putting more eyes 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various water-conservancy measures.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actual causes and progresses of urban black-odorous water, as well as actually-adopted governance measures therein, with combination of specific water-conservancy technical requirement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of governing black-odorous water, this paper makes a series of researches and finally proposes specific water-conservancy measures required in the practical governance of urban black-odorous water, including ensuring ecological flows, river regulation, inter-connecting river-system networks, restoring bank slopes and other water conservancy measure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certain technical references for the subsequent governance of urban black-odorous water.

关键词

城市黑臭水体 / 黑臭水体成因 / 治理进展 / 水利措施

Key words

urban black-odorous water / causes of black-odorous water / progresses of urban black-odorous water governance / water conservancy measures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孙磊 , 马巍 , 吴金海 , 班静雅 , 齐德轩.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进展及水利措施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1(8): 23-28
Lei SUN , Wei MA , Jin-hai WU , Jing-ya BAN , De-xuan QI. Research on the Progress of Urban Black-odorous Water Governance and Water Conservancy Measures[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2021(8): 23-2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受城市污水收集、输送、转运及处理系统建设滞后、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及雨污合流等诸多因素影响,大量污染物质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汇入附近河道及周边塘库,致使我国许多城市河流出现水体黑臭现象。根据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监管平台发布,
全国范围内中小黑臭水体分布广泛,截至2020年2月,全国已全部认定黑臭水体2 869 个1。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对黑臭水体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2。城市水体黑臭问题,不仅使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受限,并影响城市生态文明形象,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已成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形象亟须解决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从生态学、水污染治理等角度开展研究的占比达到了92%3,而水利工作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却常被忽略。本文基于国内学者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城市黑臭水体成因、治理进展及其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水利措施的技术需求,提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水利措施体系,以期为后续城市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1 城市黑臭水体概念与成因

1.1 城市黑臭水体的概念辨析

城市河流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城市防洪排涝、景观美化、生态廊道、气候调节及亲水平台等诸多重要职责与功能4。水体黑臭是由于河流中过度纳污而导致水体中供养和耗氧失衡而产生的一种极端现象。黑臭水体水质通常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Ⅴ类标准,水体溶解氧浓度一般小于2 mg/L。由于城市黑臭水体影响因素众多,成因复杂,至今未有明确定义,在2015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将城市黑臭水体定义为“以百姓的感官判断为主要依据,城市建成区内的具有令人不悦的颜色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5

1.2 城市水体黑臭的成因识别

水体黑臭的形成是由于大量有机物进入水体,好氧微生物通过生化作用分解有机物并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从而导致水体缺氧。同时,在缺氧条件下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将有机物分解为许多致黑物质(如FeS和MnS)和致臭物质(如H2S和挥发性有机硫化物),致使水体黑臭6。城市水体黑臭的直接原因是水中溶解氧含量过低导致厌氧或无氧反应而使水体变黑发臭,但其根本原因仍是入河污染物远远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而污染物来源包括外源流入和内源再释放78。通常情况下,城市河流变黑发臭的原因主要包括外源污染流入、内源污染再释放、水力与水循环条件的改变及其他原因等方面。
(1)外源污染。外源污染大量流入是造成城市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四十余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脚步的加速,城市人口逐年上升导致城市的生产生活排污量不断上升,加之城市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尚不完善,城市的集污、排污及治污设施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造成大量污染物流入城市河流9。例如上海的苏州河、青岛的李村河及长沙的圭塘河等均是由外源污染物大量流入,水体中的溶解氧不断被消耗,造成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步减少,进而通过产甲烷菌等微生物进一步分解,产生H2S、CH4、NH3等气体,形成致臭物质,进而使水体发臭。
(2)内源污染。长期外源污染物流入,在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积累的污染物质随着泥沙、各种垃圾及腐殖质沉积在河道内并逐步形成内源污染,并时刻与上覆水进行交互作用。底泥是河流中内源污染物富集的地方,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在水力冲刷及人为扰动影响下,引起沉积底泥释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导致大量的悬浮颗粒漂浮在水中,从而引起水体黑臭。如德国埃姆舍河10、江苏滆湖及云南滇池11等均是内源污染的代表。另外在水体中存在有机物时,河底淤泥表面也会些黏附少量的放线菌、蓝藻类细菌等微生物代谢作用产生的甲烷也存在释放污染物的风险12。而悬浮颗粒物含有的FeS和MnS易被氧化,本身对水体起着致黑的主导作用13
(3)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污染负荷未超过水体环境容量的前提下,水动力条件是城市河流水体出现黑臭的重要驱动力因素,水动力学条件不足也是引起河道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水体流速缓慢、河道基流不足以及河道渠道化、硬质化等都有可能导致河道黑臭。一些城市的内河、内湖基本上处于半封闭、封闭的状态,所以河道里的水体没有足够的流动性,尽管内河水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是水体流速缓慢,无法携带大量氧气进入水体,当水体中溶解氧浓度低于2 mg/L时就容易产生黑臭水体14。张敏和杨芹伟等15在分析浦东新区城市河道水体黑臭原因时指出,河道污泥淤积会导致的河床抬高、闸坝阻拦造成河道流水不畅,甚至形成死水,导致水环境恶化。吕佳佳等16认为人为过度开发河网资源,占用河流两岸滩地,肆意修建水利工程,河道渠道化、硬质化等,会导致河道系统生态环境异质性降低、污染物积累、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及生态系统退化,最终导致水体呈现黑臭现象。
除上述原因外,温度较高的工业高温废水、污水处理厂退水以及生活污水等排入河流,将加快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及氮磷等污染物的速度,导致溶解氧含量降低,从而释放发臭气体17。Wood等18研究发现,放线菌当水温达到25 ℃时最活跃,河流最易出现黑臭。此外,如航运污染、石油泄漏等也是导致河流水体发黑发臭的重要因素19

2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研究进展

根据2016年环境保护部对我国295个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排查结果显示,全国黑臭水体数量达1 880 个,重度污染613 个,轻度污染1 267 个。位于南方城市的黑臭水体有1 197处(64.3%),位于北方城市有664处(35.7%)。结合我国省级行政区划情况,可以发现我国的黑臭河道沿“黑河腾冲线”,集中分布在东南地区,黑臭河道的密集程度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同时在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表现地最为明显20图1)。
图1 我国城市黑臭水体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urban black-odorous water in China

Full size|PPT slide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2月,全国已全部认定黑臭水体2 869 个,正在治理中的556个,完成治理的2 313 个,完成比例达80.6%,治理的黑臭水体总面积达到2 454.831 km2。其中环渤海经济圈黑臭水体治理已达初步目标,长三角经济圈黑臭水体治理已初显成效,具体治理进度如图2所示21。广东经历了30多年爆发式增长,累积了很多环境欠账,如今广东已完成80%以上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尤其广州、深圳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包括新增)消除比例高于90%22,基本实现长治久清。
图2 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黑臭水体治理进展图

Fig.2 Progresses of urban black-odorous water governanc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Bohai Rim Economic Circle

Full size|PPT slide

根据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要求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明确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0%以上。目前我国黑臭水体治理效果与预期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可能国内一些城市河道水质治理工作还仍然仅仅依赖于一次性工程投入,尚未建立后续稳定提升水质的常态化治理机制,水体黑臭现象有可能再次发生。
同时由于黑臭水体的成因复杂,需要根据水体的污染原因、污染历史、污染程度和治理阶段的不同以及环境、气候和水力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技术和确定组合模式。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研究,归纳并总结当下黑臭水体的治理措施(见表12324
表1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措施表

Tab.1 Treatment measures for urban black-odorous water governance

技术类型 技术 技术特点和适用性
外源减排技术 截污纳污 开挖管道,一次性投资较大,管道系统复杂,但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直接排放。
面源控制 通过生态护坡技术、初期雨水收集及截污沟等技术来消减雨水径流中含有的污染负荷。适用于雨污混流型黑臭水体。
直排污水原位处理 通过化学方法、物理处理方法及生物处理法对直接排放污水或轻度污染的地表水进行处理,避免污水直接排放对水体的污染。
内源控制 清淤疏浚 显著且快速地降低水体内源污染负荷,有利于恢复防洪断面,但施工作业有二次污染的风险,淤泥需要妥善处理。
水体植物残体清理 对于季节性落叶、水生植物和水华藻类等残体,进行打捞和清理, 避免污染物累积。
水质净化技术 水生植物塘 通过在水体中种植合适水生植物,来改善水质。一般适用于黑臭水体治理的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阶段。
人工湿地 通过建立基质—微生物—植物复合生态系统,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三重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适用于半封闭性缓流型和滞流型黑臭水体的水质净化和生态恢复。
曝气富氧 通过安装曝气设备充氧,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防止厌氧分解和促进黑臭物质的氧化。适用于平原地区水力学条件不足的河道。
人工生态浮岛 通过人工搭建水生植物系统,消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实现水质净化。一般适用于黑臭水体治理的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阶段。
微生物降解 通过人工措施强化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加速污染物的分解和转化,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投资较大,只能适用于小型封闭水体。
投加化学药剂净化 投加絮凝、混凝等化学药剂,使之与水体中的污染物形成沉淀或结合物而去除,在短时间内快速净化水质,常适用于总磷及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水体。
续表1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措施表
补水活水 区域调水 通过引流清洁的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治理对象水体进行补水,加速其污染物输移、扩散实现水质改善。常适用于半封闭性缓流型和滞流型水体水质的长效保持。
中水回用 城市污水和雨水经过有效处理并达到再生水水质要求后,排入治理后的城市水体中,以增加水体流量和流速,适用于生态基流匮乏型黑臭水体治理后的水质长效保持。
水动力保持 通过工程措施提高水体流速,以提高水体复氧能力和自净能力,改善水体水质。适用于水体流速较缓的封闭型水体。
生态修复技术 水华控制 黑臭水体水质改善后通常会遇到水华藻类暴发问题,所以控制水华藻类是必不可少,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控制。
水生生物恢复 利用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生物体系,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和景观。适用于小型浅水水体。

2.2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存在的问题

(1)黑臭原因不清楚。部分城市为了完成2020年黑臭水体数量降到10%以内的治理目标,而没有系统地进行前期资料收集与未能识别出水体黑臭的真正原因。例如部分是由于水动力条件不足导致的水体黑臭,有些是因河道无生态基流或生态基流不充足导致的水体黑臭等;由于无法对黑臭水体进行有效地分类,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例如韩国清溪川25的前期治理错误地采用了“河渠加盖”的措施,导致了清溪川的水质进一步恶化。
(2)治理路线不清晰。目前大部分区域单纯地以行政区域划分进行分段治理,没有对不同支流的黑臭水体按照汇水单元进行统筹考虑26,从而无法确定黑臭水体分阶段治理的主要目标,并无法核定适宜的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需求。
(3)治标不治本。根据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监管平台发布数据,对8个省54个城市415个黑臭水体调研中发现,河岸硬化率为45.1%,河底硬化率为11.1%。部分城市治理黑臭水体采取简单硬化措施,片面追求景观工程建设,忽视了河道自然生态属性和缓冲带的生态修复。
(4)管理机制不完善。我国大部分河流都存在跨省、跨地区及跨流域转嫁的污染问题,虽然2016年全面推广“河长制”,为破解碎片化的科层治理体制找到了一个基准点,但是这样的跨流域协调机制却尚未完善27。目前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过度重视工程建设,而缺乏后期的运行管理,导致工程整治效果难以维持。

3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水利措施需求

根据其污染特性城市黑臭水体一般可分为生态基流匮乏型、未完全截污型、雨污混流型及封闭半封闭性缓(滞)流型4种28。无论是哪种类型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的选择大方向应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路线。综合常见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流程和技术措施体系,水利工作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黑臭水体治理的全过程,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的技术需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城市黑臭水体成因复杂,黑臭类型多样,在黑臭水体产生的原因识别时,应采用水文学、水力学、水环境学与水生态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科学识别黑臭水体成因及其主控因素,以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技术路线并选择适用的技术与组合模式提供支撑。②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基础和前提,活水及水动力条件改善是城市黑臭水体转变为良好的城市河流景观并恢复河流廊道功能的外部条件支撑。如何让城市河流“活起来”?需要多大的水量才能让城市河流“流起来”?这些都是需要水利学科解决的问题。③城市河流之所以成为黑臭水体的高发区,就是因为接纳的污水过多,反过来说城市黑臭水体缺乏清洁水补给,即存在生态环境流量严重匮乏问题,所以在控源截污后城市黑臭河流的来水量将急剧减少,如何利用可利用的多水源条件进行优化配置,保障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用水,让曾经的黑臭河流“活起来”、“流起来”。④在城市化规模逐步扩大、人口聚集程度逐步增加的情况下,清洁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在保障城市河流基本的生态环境用水情况下,通过城市水系横向连通、闸坝调度等工程与管理措施,实现城市河流水的“生态循环、梯级利用”,以减少保障河流健康与水生态系统安全对区域清洁水资源的需求与消耗,实现经济、社会、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

4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利技术措施

4.1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的水利技术流程

针对不同的城市黑臭水体类型,对水利措施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的水利措施也不完全相同。但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水利需求出发,黑臭水体治理中的水利技术流程(见图3)为:①在黑臭水体治理之前基本都需要采用水文学、水力学、水环境学与水生态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黑臭水体环境问题进行诊断,分析黑臭成因及污染特性,然后可以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污染特性将其分类识别;②调查并估算入河污染负荷量,结合黑臭河道水环境功能区划,确定黑臭水体分阶段治理目标,并核定适宜的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需求,并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③按照黑臭水体的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分类采取有效措施削减并阻断城市类污染源的输入,实现城市黑臭水体河段入河污染物的总量控制需求;④遵循“流水不腐”原则,通过多水源优化配置,保障城市河流的基本生态流量需求,为城市河流“活”起来提供水资源保障;⑤基于城市河湖水系互联互通需求,并结合适宜的闸坝调度等水力调控措施,让营造城市水景观的“静水”能够“流”起来,以降低因水动力条件不足而带来的黑臭风险;⑥在划界确权的城市河湖水域岸线管控空间范围内,强化非常规水域区的植被恢复和常规水域区的水生态系统重建,以强化沿河两岸陆域来水的末端拦截功效,并有效提升河道水质净化与水生态修复效果,并依托“一河一策”及“河长制”,对治理后的水环境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图3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水利措施技术流程图

Fig.3 Technical flow chart of water conservancy measures for urban black-odorous water governance

Full size|PPT slide

4.2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利技术措施

由于城市黑臭水体成因复杂,水利措施通常无法单独应用在黑臭水体的治理中,所以基于国内学者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水利需求,归纳总结提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水利措施体系(见表229-35,主要包括水域岸线内的岸坡修复、河道整治、生态流量保障、河湖水系连通等。
表2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利技术措施

Tab.2 Wat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measures for urban black-odorous water governance

技术类型 措施 技术特点 备注
岸坡修复 建立缓冲带 利用本地植物种植建立缓冲带,减少外源污染负荷,重建河滨带(河流廊道)。 水质净化
建立人工湿地 依靠岸边地形与地势,在城市河岸亲水区域建立人工湿地对污染物进行拦截及水质净化,适用于未完全截留型黑臭水体。
生态流量保障 闸坝群联合调度 调动闸坝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初步治理水污染问题,闸坝调度问题是组合优化问题,适用于水量充沛、闸坝较多流域如淮河流域。 水量保障
小水电站联合调度 小水电站的联合调度可以进一步发挥水库的调节作用,既可以增加水体流速,也可以增加发电,适用于三峡地区、浙江地区等。
初期雨水回用 要落实雨污分流,充分利用雨水等微污染水进行回用和生态植被进行截留等,适用于生态基流匮乏型河流。
生活污水回用 对城市的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其达标并满足河道生态补水的水质要求,从而维持城市河道生态基流的稳定。
生态补水 利用地下水或跨区域调水,增加河流水量,用来稀释和降低营养物浓度,使其满足生态基流要求,使河道有一定的水环境容量,如果不能实现实时生态补水,应至少保障应急生态补水,例如天津的引滦入津,北方的引黄济青等。
续表2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利技术措施

5 结 语

城市黑臭水体的形成是近年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严重挤占河湖生态用水、城市化进程加快挤压河湖生态空间和长时间大量污染物入河所致,因此,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力度,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我国中小黑臭水体数量多、污染程度严重,受治理资金、理念、技术及时限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国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治理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到标本兼治,应根据城市水体致黑发臭的成因及其主控因素,将水利措施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紧密结合,运用系统性思维和“一河(湖)一策”的个性化策略制定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方案,并以“河(湖)长制”为监管机制,从而为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水生态长廊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技术类型 措施 技术特点 备注
河湖水系连通性 水系连通性 通过采用疏拓河道、拆坝建桥、打通断头浜等措施沟通水系,来增加水流流速,缩短滞留或缓流河段的水力停留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体的复氧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同时促进物种流、信息流、物质流的流动。 水空间连通
河湖的连通性 通过拆除闸坝或改善闸坝调度,改善河湖的水文条件,缩短水体置换周期,打通河流“任督二脉”,恢复关联河流水系的互联互通,让滞留区或死水区的水流动起来。
河道侧向连通性 通过扩展堤坝的距离、恢复沿滩湿地、水塘,提高河流的水环境容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恢复河流的蜿蜒性 利用深潭-浅滩序列和多级小型跌水序列,来增加水位差和增加水流流速,缩短滞留或缓流河段的水力停留时间。 水生态修复
河道整治 河道疏浚措施 干式挖掘、湿式挖掘、水力绞吸等方式将污染河道进行清淤或者对覆盖底泥移除脱水,控制藻类的过度生长。 水空间清理
机械移除措施 机械打捞藻类和其他漂浮物、收割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其他漂浮植物。

参考文献

1
胡思贤.郑州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与对策[J].区域治理2019(27):81-83.
2
张伟,王金南,蒋洪强,等.《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宏观经济影响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20157(6):71-75.
3
兰旭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生命历程与整合策略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20(4):21-34.
4
徐敏,姚瑞华,宋玲玲,等.我国城市水体黑臭治理的基本思路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57(2):74-78.
5
林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解读[J].建设科技2015(18):14-15,21.
6
LIANG Z SIEGERT M FANG W, et al. Blackening and odorization of urban rivers: a bio-geochemical process [J].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201894(3):109-119.
7
于玉彬,黄勇.城市河流黑臭原因及机理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技201023():111-114.
增刊2
8
占玲骅.基于光学特性的城市黑臭水体识别模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9
胡良锋.关于城市黑臭水体的环境影响分析及治理措施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830(3):25-26.
10
易鑫.德国的乡村治理及其对于规划工作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5(4):41-47.
11
孙健,曾磊,贺珊珊,等.国内城市黑臭水体内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202039(2):77-80,97.
12
肖靓,赵文涛,栾敬帅,等.城市河道黑臭评价模型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6):9 116-9 120.
13
应太林,张国莹,吴芯芯.苏州河水体黑臭机理及底质再悬浮对水体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1997(1):23-26.
14
康得军,王乐豪,吴端炜,等.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J].环境工程201937(10):132-135.
15
张敏,杨芹伟.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可行性措施和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2004(4):161-163.
16
吕佳佳,杨娇艳,廖卫芳,等.黑臭水形成的水质和环境条件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8(5):711-716.
17
WANG G LI X FANG Y, et al. Analysis on the formation condition of the algae-induced odorous black water agglomerate [J]. Saudi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201421(6):597-604.
18
WoodS, WilliamsS T WhiteW R,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geosmin production by a streptomycete and their relevance to the occurrence of earthy taints in reservoirs [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8315(6-7):191-198.
19
俞欣,陈天安.河道黑臭污染简易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40(3):176-179.
20
李宝梁.环渤海地区发展中的湿地保护与生态治理[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3):50-53.
21
周强.复合多介质生物滤池对城市黑臭水体净化机理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0.
2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EB/OL].
23
甄恩龙,郭彬.顺义区黑臭水体治理策略研究及未来展望[C]//美国美研出版社2020年论文汇编.北京:美国科研出版社,20205(3):2-6.
24
林长喜,吴晓峰,曲风臣,等.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展望[J].化学工业201735(5):65-68.
25
李骏飞,杨磊三,周炜峙.海绵城市与黑臭水体治理共同建设途径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632(24):35-38.
26
谢燕玲.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探讨[J].居舍2019(18):179.
27
尤伟静,龙振华,白金霞.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19(4):98-99.
28
张列宇,王浩,李国文,等.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环境保护201745(5):62-65.
29
HE W SHANG J LU X, et al. Effects of sludge dredging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lgae-caused black bloom in Taihu Lake,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325(3):30-40.
30
董哲仁,王宏涛,赵进勇,等.恢复河湖水系连通性生态调查与规划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201344(11):8-13,19.
31
董哲仁,孙东亚,赵进勇,等.生态水工学进展与展望[J].水利学报201445(12):1 419-1 426.
32
唐文雯,陆宝宏,范月华,等.罗敷河流域径流演变特征及最小生态流量保障程度研究[J].水力发电202046(10):5-9.
33
李原园,廖文根,赵钟楠,等.新时期强化河湖生态流量管控的总体思路与对策措施[J].中国水利2020(15):12-14.
34
张红武.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示范工程板桩组合技术研究[J].人民黄河202042(9):59-65,140.
35
葛金金. 闸控河流的水文生态响应关系及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
PDF(1920 KB)

访问

引用

详细情况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