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计回归分析的双叶片污水泵设计与试验

宋冬梅, 刘雪垠, 陈小明, 叶道星, 谭祺钰

PDF(1072 KB)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2021 ›› (8) : 9-13.
水环境与水生态

基于统计回归分析的双叶片污水泵设计与试验

作者信息 +

The Design and Experiment of the Double-blade Sewage Pump Based on Stat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Author information +
稿件信息 +

摘要

选择了叶轮出口直径D 2、叶轮出口宽度b 2和叶轮进口直径Dj 3个因素,结合统计的污水泵优秀水力模型,得到了扬程系数λH 、流量系数λQ 、流速系数λv 随比转数的变化规律,确定了相应的经验公式,设计出了效率高、抗堵塞性能好的双叶片污水泵。通过CFX对污水泵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了叶轮内压力、湍动能、流线分布等情况。通过样机试验得到该泵额定流量点的效率为76.53%,扬程为14 m,效率高于国家标准10%。该设计方法对双叶片污水泵水力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Abstract

Impeller outlet diameter D 2, impeller outlet width b 2 and impeller inlet diameter Dj are selected, excellent hydraulic models of sewage pump are combined, the law of head coefficient λH, flow coefficient λQ, velocity coefficient λv changing with specific speed are obtained. The corresponding empirical formula are determined, and the double-blade sewage pump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good anti-clogging performance is designed. The full flow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designed sewage pump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CFX, the pressure and streamline distribution in the impeller are obtained. The efficiency of the rated flow point of the pump is 76.53%, the head is 14 meters, the efficiency is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standard 10%. The design method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hydraulic design of double-blade sewage pump.

关键词

双叶片污水泵 / 水力设计 / 回归分析 / 经验系数 / 数值计算

Key words

double-blade sewage pump / hydraulic design / empirical coefficient / numerical simulation / experiment

基金

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20ZHCG0018)
四川省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项目(2020JDZH0013)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宋冬梅 , 刘雪垠 , 陈小明 , 叶道星 , 谭祺钰. 基于统计回归分析的双叶片污水泵设计与试验[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1(8): 9-13
Dong-mei SONG , Xue-yin LIU , Xiao-ming CHEN , Dao-xing YE , Qi-yu TAN. The Design and Experiment of the Double-blade Sewage Pump Based on Stat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2021(8): 9-13

0 引 言

双叶片污水泵的叶轮具有较好的平衡性且运行稳定、可靠,其叶片少、流道宽,适用于含大颗粒和长纤维物质的液体工况,是高效无堵塞泵产品研发中最主要的结构之一,在污水处理、造纸、化工等流体介质较为复杂的行业中有广泛的用途1-4
双叶片污水泵内部流动极为复杂,而且抽送的介质种类繁多,现有水力设计方法基本是借用清水泵产品设计方法,依靠大量试验来进行修正56,产品开发周期长,成本高。本文通过理论、试验、经验相结合,计算分析双叶片污水泵的主要几何水力参数,归纳出高效无堵塞污水泵统一形式的经验系数,推导出经验系数的公式,并根据多相流介质物理属性给出修正系数公式,建立一套适用于高效无堵塞双叶片污水泵叶轮水力设计方法,可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研发成本,同时该方法可为类似污水泵产品开发提供借鉴。

1 叶轮的水力设计

叶轮及涡室的水力设计是双叶片污水泵水力设计主要考虑的两个方面。其中,涡室的水力设计方法相同于传统的污水泵涡室水力设计。通过对污水泵水力性能的主要设计参数研究分析,结合目前大量的设计和实验数据可知,叶轮出口直径D 2、叶轮出口宽度b 2和叶轮进口直径Dj 主要决定高效无堵塞污水泵水力性能,而其他参数均可由此确定78

1.1 叶轮出口直径

在离心式叶片泵中,流体通过离心力做功实现机械能到流体能量的转换,流体输送介质是在叶轮的作用下而使泵产生扬程,用速度环量表示的泵能量方程:
HT=1g160(Γ2-Γ1)
式中:HT 为泵的理论扬程,m;Г 2 、Г 1为分别为叶轮出口、进口的速度环量,m2/s。
为了提高泵的理论扬程,离心式叶片泵在设计时通常取进口绝对流动角α 1≈90°。此时Vu 1≈0,可忽略不计。于是Г 1≈0,则上式变为
HT=1gn60Γ2
以叶轮出口直径D 2为直径的封闭圆周曲线上的速度环量为:
Γ2=π2D22n60
泵的理论扬程HT 与实际扬程H的关系为:
HT=Hηh
式中:ηh 为泵的流动效率,%。
将式(3)、(4)代入式(2),可以得到泵流动效率的计算式。在确定了叶轮的主要几何尺寸时,以扬程系数λH 代替流动效率ηh,则得:
D2=60π ng HλH
式中:D 2为叶轮出口直径,m;H为泵扬程,m;n为泵转速,r/min;λH 为扬程系数。

1.2 叶轮出口宽度

叶轮出口宽度b 2是影响泵流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根据泵的相似定律:
QnL3=C(const)
b 2代替上式中的线性尺寸L,以流量系数λQ 代替 1gC3,则得:
b2=λQQλQ3
式中:b 2为叶轮出口宽度,m;Q为泵流量,m3/s;λQ 为流量系数。

1.3 叶轮进口直径

叶轮进口直径Dj 是决定泵流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泵的相似定律公式(6),以Dj 代替上式中的线性尺寸L,以流速系数λv 代替 1gC3,则得:
Dj=λvQn3
式中:Dj 为叶轮进口直径,m;

2 基于统计回归分析的双叶片污水泵主要几何参数确定方法

2.1 双叶片污水泵经验系数的确定

2.1.1 双叶片污水泵优秀水力模型的统计

通过对比转数ns =50~500、50余种规格的潜水污水泵的分析,筛选出了34种规格的性能指标较为优秀污水泵水力模型。根据优秀水力模型的统计结果可以反算出扬程系数λH,流量系数λQ 和流速系数λv

2.1.2 双叶片污水泵经验系数的变化规律

以扬程系数λH 、流量系数λQ 和流速系数λv 为纵坐标,比转数ns 为横坐标,绘制它们之间的变化曲线,可以清楚地表示出经验系数随比转数的变化规律如图1所示。
图1 经验系数随比转数的变化规律

Fig.1 Variation rule of empirical coefficient with specific revolutions

Full size|PPT slide

2.1.3 双叶片污水泵经验系数的确定

经过整理、分析λHλQλv 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经验系数与泵比转数n s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运用回归分析的最小二乘法,分别得出了如图2~图4所示的双叶片污水泵扬程系数λH 、流量系数λQ 和流速系数λv 的拟合曲线和二次拟合、一次拟合的经验公式。
图2 扬程系数λH 的回归分析曲线

Fig.2 Regression analysis curve of head coefficient λH

Full size|PPT slide

图3 流量系数λQ 的回归分析曲线

Fig.3 Regression analysis curve of flow coefficient λQ

Full size|PPT slide

图4 流速系数λv 的回归分析曲线

Fig.4 Regression analysis curve of flow velocity coefficient λv

Full size|PPT slide

二次拟合的经验公式:
λH=0.000 000 8×ns2-0.001 2×ns+0.558 1
λQ=-0.000 000 4×ns2+0.000 3×ns+0.132 8
λv=0.000 000 2×ns2-0.000 1×ns+0.268 3
一次拟合的经验公式:
λH=-0.000 8×ns2+0.526
λQ=0.000 1×ns2+0.148 6
λv=-0.0000 2×ns2+0.258 7

2.1.4 双叶片污水泵扬程系数、流速系数的修正

通过对叶片泵优秀水力模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双叶片污水泵的经验系数。污水泵的设计主要考虑效率,一般不对汽蚀性能有要求,所以,设计时尽量取较小的叶轮进口直径Dj,即λv 较小。
由于输送介质本身物理性质的差异,因此从输送介质的密度、体积分数方面综合考虑,对上述的扬程系数和流速系数进行修正910,即对于污水泵的扬程系数λH ´流速系数λv ´,由下式确定
λH'=λH (1-γ λv)
λv'=Kvλv
式中: γ为固体或液体的比重,表示与清水密度的比值;Kv 为流速修正系数,Kv =1.05~1.10,主要考虑效率时取较小值,主要考虑汽蚀时取较大值;λH 为分别由公式(9)、(15)确定的扬程系数;λv 为分别由公式(14)、(16)确定的流速系数。

3 设计实例

3.1 设计实例

以WQ400-14-30型双叶片污水泵为例,其额定设计参数为:流量Q=400 m3/h,扬程H=14 m,转速n=1 470 r/min,配套轴功率P 电机=30 kW,计算得比转速n s=247。

3.2 设计计算

WQ400-14-30型双叶片污水泵的叶轮出口直径D 2、叶轮出口宽度b 2和叶轮进口直径Dj 可分别通过扬程系数λH 、流量系数λQ 和流速系数λv结合二次拟合的经验公式(9)、(10)、(11)以及一次拟合的经验公式(12)、(13)、(14)计算确定。其他几何参数可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并根据污水泵设计方法确定5。根据计算,污水泵的主要几何参数为:进口直径Dj =180 mm。由于叶轮出口边倾斜,故前盖板出口直径D 21=286 mm、前后盖板出口直径D 22=260 mm,轮毂直径Dh =57.5 mm、叶轮进口当量直径D 0=174 mm,叶轮出口宽度b 2=86 mm,前盖板流线包角180°、后盖板流线包角300°。涡壳的主要几何参数为:基圆直径D 3=360 mm,隔舌角α=6°,第八断面面积A=5 843 mm2,出口直径为Φ=200 mm,叶轮及蜗壳如图5所示。
图5 设计的污水泵过流部件

Fig.5 Design of sewage pump flow components

Full size|PPT slide

3.3 数值计算

采用基于数值模拟的双叶片污水泵性能预测方法,可对设计的泵进行内部流场分析和性能预测11-16。计算域包括进水段、叶轮和蜗壳流道三部分,通过ICEM生成网格如图6所示,基本控制方程选择时均N-S方程,湍流模型选择标准k-ε双方程,通过SIMPLEC算法实现压力、速度的耦合求解。进口处给定进口静压力,出口出给定为流量,叶片表面、轮毂等壁面满足无滑移条件,接近固体壁面处采用标准壁面函数,收敛残差为10-4
图6 计算区域网格模型

Fig.6 Structural mesh in calculation region

Full size|PPT slide

从双叶片叶轮静压分布图7可以看出,叶轮压力从吸入口到排出口呈逐渐上升趋势,相同半径工作面压力大于背面压力,并且压力梯度沿叶片宽度方向并不一致。叶片背面靠近进口处压力出现最小值。从叶轮流线分布图8可以看出,叶片背面流线顺畅,没有明显的边界分离区、驻留区,整体设计合理。
图7 叶轮静压分布图

Fig.7 Impeller static pressure distribution

Full size|PPT slide

图8 叶轮流线分布图

Fig.8 Impeller streamline distribution

Full size|PPT slide

从叶轮轴面静压分布图9可以看出,叶轮进口处中心压力比边缘压力稍高,在高压作用下固体颗粒会从中心向边缘移动,避免在叶片头部发生堵塞,有助于固体颗粒尤其是长纤维的通过。同时,通过叶轮轴面湍动能分布图10也可以看出,叶轮进口处中心区域的湍动较周围区域更强烈,在湍动扰动下,缠绕在叶片头部的纤维等更易脱离叶片被带走。
图9 叶轮轴面静压分布图

Fig.9 Static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blade shaft surface

Full size|PPT slide

图10 叶轮轴面湍动能分布图

Fig.10 Distribution of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on the axial plane of the blade

Full size|PPT slide

水泵的性能数值模拟计算与试验测试的扬程和效率对比,如图12。从图12中可知,扬程曲线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减小,整体上数值模拟计算值要高于试验测量值;数值模拟计算的效率在大流量工况下低于试验测量值,而在小流量和设计流量工况下高于试验值。从扬程和效率的趋势上可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表明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图11 试验样机图

Fig.11 Prototype of the test

Full size|PPT slide

图12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图

Fig.12 Comparison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est results

Full size|PPT slide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污水泵样机在具有法定资质的四川省泵类及通用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水泵试验台(B级精度)上用清水进行。经检验污水泵样机在流量Q=400 m3/h时,扬程H=14.6 m,泵效率为76.53%,高于国家标准10%,并且明显高于国内同类型污水泵产品。从性能曲线还可以看出,该型泵高效区宽广,最高效率点在额定流量点附近。样机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统计回归分析方法的准确性。
该泵在做污水通过性能试验时,发现长200 mm的条状纤维能顺利通过。样机在四川省达州市某污水处理厂试运行一年来未见其发生堵塞现象,振动和噪声小,运行稳定。

5 结 论

本文提出了基于统计回归分析的双叶片污水泵主要几何参数的确定方法,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试验方法分别对其叶轮内部流动、外特性进行分析、验证,得出如下结论。
(1)以离心泵水力设计的经验系数设计方法为基础,结合统计回归分析和数值模拟,设计了高效节能、抗堵塞性能好、可靠性高的污水泵,为双叶片污水泵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2)以高效无堵塞污水泵优秀水力模型统计结果为基础,得到了扬程系数λH 、流量系数λQ 和流速系数λv 随比转数的变化规律以及经验公式,为双叶片污水泵经验系数取值提供了新参考。
(3)叶轮采用大包角、叶片前伸的设计方法,有利于提高污水泵的固体通过能力、叶轮防缠绕能力和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
施卫东,桑一萌,王准,等. 高效无堵塞泵的研究开发与发展展望[J].排灌机械200624(6):48-52.
2
赵万勇,王振,李易松,等.离心式污水泵叶轮磨损的数值模拟[J].水泵技术2008(3):17-19.
3
丛小青,寿其,丹青. 污水泵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 排灌机械2005(6):7-11.
4
邱勇,张可可,唐晓晨,等.双叶片离心泵内固液两相流径向力特性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6):111-115.
5
王 准. 含柔性固体的两相流动及前伸式双叶片污水泵研究[D]. 江苏镇江:江苏大学,2008:8-9.
6
宋冬梅,薛波,刘雪垠,等.切割型双叶片污泵设计和数值模拟[J].机械201845(5):64-67.
7
丁思云,苏吉鑫,郑国运,等.双叶片螺旋离心泵固液两相流特性研究[J]. 流体机械201240(5):26-29.
8
郎涛.前伸式双叶片环保泵内部流动机理与水力设计方法研究[D]. 江苏镇江:江苏大学,2015.
9
关醒凡. 现代泵技术手册[M]. 北京:宇航出版社,1995:193-201.
10
施卫东. 高效无堵塞泵的研究开发及内部流场数值模拟[D]. 江苏镇江:江苏大学,2006:37-38.
11
王准,施卫东,蒋小平,等.蜗旋前伸式双叶片污水泵流场分析与性能预测[J].中国机械工程200617():7-9.
增刊0
12
王洋,刘洋,王维军,等. 双叶片排污泵固液两相流的数值模拟[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11):121-125.
13
王福军. 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CFD软件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4
宁贻江,张立祥,汪亮. 基于CFDESIGN 潜污水电泵内部流场分析[J].煤矿机械201031(11):106-108
15
任涛,闫永强,梁武科.CFD技术在离心泵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排灌机械200725(1):25-28.
16
施卫东,陈刻强,张德胜,等.前伸式双叶片环保用泵的回归分析与优化设计[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4):49-53.
PDF(1072 KB)

3124

访问

0

引用

详细情况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