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玉, 张展羽, 郝树荣, 陈文猛, 潘永春, 郑成鑫
节水灌溉. 2019, (3):
71-75+81.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氮素淋溶渗漏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测桶试验研究控制灌溉(CI)、覆秸秆旱作(DPS)和浅水勤灌(FSI)在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和黄熟期5个生育阶段地下排水中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总氮(TN)淋失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肥后,各处理地下排水中NH+4-N、NO-3-N和TN浓度均快速升高。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地下排水量占总排水量的64.6%~73.4%,且NH+4-N、NO-3-N和TN浓度高,氮素流失量大。不同灌溉模式各生育阶段内地下排水中的氮素形式均以NH+4-N为主,约占TN的47.2%~59.4%,NO-3-N约占TN的30.3%~43.4%,地下排水是NH+4-N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CI和DPS较FSI地下排水量减少45.8%和69.9%,氮素流失负荷减少42.5%和71.6%,但CI增产4.6%,DPS长时间水分胁迫导致减产3.7%。综合考虑,控制灌溉模式在节水减排的同时保持较高产量,而覆秸秆旱作模式在减少氮素流失方面具有明显优势。